kaiyun|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破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创个人最佳

北京,2023年10月15日——秋高气爽的清晨,随着发令枪的一声响,第42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正式拉开帷幕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跑者齐聚一堂,共同挑战42.195公里的极限征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(Tadese Legese)以2小时06分5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打破赛会纪录;中国选手李子成则以2小时10分23秒的成绩获得国内男子组第一,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佩雷斯·杰普契奇尔(Peres Jepchirchir)以2小时20分15秒卫冕成功,中国选手张德顺位列第四,创造中国女子选手近年来的最佳战绩。

赛事盛况:万人齐跑,点燃城市激情

清晨7:30,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声鼎沸,参赛选手们身着各色运动服,在起点处热身、合影,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紧张,北京市市长在开幕式上致辞,强调马拉松不仅是体育竞技,更是城市文化与全民健身的象征,随着发令枪响,职业选手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,而大众跑者则按分区依次出发,场面蔚为壮观。

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破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创个人最佳

今年的赛道延续经典路线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长安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,沿途数十万市民自发为选手加油助威,志愿者和医疗团队全程保障,展现了北京作为“双奥之城”的组织能力与人文关怀。

国际高手对决:莱盖塞破纪录称王

男子组比赛中,埃塞俄比亚名将莱盖塞与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(Eliud Kipchoge)的师弟基普鲁托(Kipruto)展开激烈争夺,前半程,莱盖塞采取跟随战术,稳居第一集团;30公里后,他突然加速甩开对手,最终以2小时06分58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06秒)提高了8秒,赛后,莱盖塞激动地表示:“北京的氛围太棒了,观众的欢呼让我充满力量!”

中国选手李子成表现同样亮眼,作为国内马拉松的领军人物,他在35公里处超越多名外籍选手,最终以2小时10分23秒完赛,不仅刷新个人PB(最好成绩),还达到巴黎奥运会参赛标准。“感谢团队的支持,今天的天气和状态都很完美。”李子成在采访中难掩喜悦。

女子组:杰普契奇尔强势卫冕

女子组方面,东京奥运会冠军、肯尼亚名将杰普契奇尔展现出绝对统治力,她从起跑便领跑第一集团,后半程更是拉开差距,最终以2小时20分15秒夺冠,这一成绩位列赛会历史第二,埃塞俄比亚选手阿塞法(Assefa)和巴林归化选手罗斯·切利莫(Rose Chelimo)分获二、三名。

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破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创个人最佳

中国选手张德顺以2小时24分05秒获得第四名,虽未能站上领奖台,但这一成绩已是中国女子选手近五年来在国际大赛中的最佳表现。“我会继续努力,争取在巴黎奥运会上突破自己。”张德顺赛后说道。

大众跑者:平凡人的非凡挑战

除精英选手外,大众跑者亦是赛事的主角,来自上海的教师王磊以3小时28分完成首马,他坦言:“跑到35公里时几乎想放弃,但志愿者的鼓励让我坚持到了终点。”残障跑者刘岩凭借义肢跑完全程,赢得全场掌声,据统计,今年完赛率达98.2%,创历史新高。

科技与环保:赛事的创新亮点
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AI智能补给系统”,通过选手佩戴的芯片实时监测体能数据,在补给站提供个性化饮水建议,组委会推行“零废弃马拉松”,所有补给站使用可降解材料,赛后回收塑料瓶超5吨,用于再生能源生产。

展望未来:马拉松热背后的思考

北京体育大学专家指出,中国马拉松运动已进入“提质阶段”,但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问题,如部分赛事服务质量下滑、业余跑者盲目参赛导致伤病等,中国田协表示,未来将加强赛事标准化建设,并推动“马拉松+旅游”的融合发展模式。



第42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,更成为展示城市活力与全民健身成果的窗口,从职业选手的巅峰对决到大众跑者的自我超越,从科技赋能到环保实践,这场赛事诠释了马拉松精神的多元内涵,正如赛事口号“奔跑无界,梦想同行”所言,每一个踏上赛道的人,都是自己的英雄。

(全文共计1923字)

您暂未设置收款码

请在主题配置——文章设置里上传